全职爸妈离婚别慌!3项法律权益为你的付出“撑腰”
“在家带娃6年没上班,离婚时是不是只能净身出户?”咨询里,全职妈妈张姐的焦虑很有代表性。不少全职父母觉得“没收入就没话语权”,哪怕婚姻不幸福也不敢提离婚,怕自己分不到财产、争不到抚养权。但其实法律早为这份“隐性付出”定了价,3项核心权益能帮你守住应得的一切,不用再委屈自己。
一、先破误区:没上班也能分共同财产,这是你的法定权利
很多全职爸妈误以为“钱是对方赚的,财产就没自己份”,但《民法典》第1062条明确:婚后不管谁赚的钱、买的房,原则上都是夫妻共同财产,你有权分一半。
比如这些都有你的份:
伴侣婚后的工资、奖金、年终奖,哪怕你没出门工作,也平等享有所有权;
伴侣用婚后收入买的股票、基金,赚的收益要平分;
婚后买的房子、车子,哪怕只写对方名字,也是共同财产,你能要求分割或获得补偿。
全职爸爸老陈的经历很典型:他在家带娃5年,妻子开公司年入百万,买了两套房。离婚时老陈起初不敢提财产,后来律师告诉他“婚后财产有你一半”,最终他不仅分到一套房,还拿到60万存款。这不是“对方施舍”,而是法律对“家庭合伙人”的认可——你用时间照料家庭,让伴侣能专注事业,这份贡献本就该对应财产权益。
需要注意:婚前财产不参与分割,但婚后增值部分可能算共同财产。比如伴侣婚前买的房子,婚后出租的租金,你也能分;就算是房子自然涨价,若你承担了更多家务,后续还能通过“家务补偿”弥补。
二、关键权益:除了分财产,还能要“家务补偿”,这是额外保障
2021年《民法典》实施后,“家务补偿”从“纸面权利”变成了全职爸妈的“定心丸”。《民法典》第1088条规定:夫妻一方因带娃、照顾老人、协助伴侣工作负担较多义务的,离婚时有权要补偿,对方必须给。
这笔钱和财产分割是两回事——就算财产已经对半分,你仍能额外拿到补偿。
1. 哪些情况能要补偿?
只要你承担了“超出平均水平”的家庭义务就行:
全职带娃:从孩子喂养、早教到看病,全程负责,没工作;
照顾老人:长期护理瘫痪的公婆或岳父母,比如端药、护理;
协助伴侣:放弃自己的职业,帮伴侣管公司、做后勤,比如全职妈妈帮丈夫对接客户、做财务,却没领工资。
2. 补偿金额怎么算?
没有统一标准,但法院会看4点:
婚姻时长:结婚10年比3年补偿多;
劳动强度:带两个娃比带一个娃补偿多,照顾重病老人比照顾健康老人补偿多;
当地生活水平:一线城市补偿通常比三四线城市高;
对方收入:伴侣赚得越多,能支付的补偿越多,比如年入百万的伴侣,补偿可能达10-20万;收入一般的,也能拿到3-5万。
三、抚养权争夺:你的“照料优势”比收入更重要
“没收入,法院不会把孩子判给我吧?”这是全职爸妈最担心的问题。但其实法院判抚养权,核心看“谁更利于孩子成长”,你的“照料优势”反而能加分。
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084条,这些情况对你有利:
孩子年龄小(尤其3岁以下):你长期负责孩子的饮食、睡眠、教育,孩子对你依赖强,法院更倾向把抚养权判给你;
有照料证据:比如孩子的疫苗本、家长会签到表、日常视频,能证明“孩子一直跟你生活,状态稳定”;
有未来规划:哪怕暂时没收入,只要能证明“父母愿意帮忙带娃”“自己在学技能(如育儿师、家政培训),未来能工作”,法院也会认可你的抚养能力。
全职妈妈李姐就靠这些赢了抚养权:她提交了孩子3年的接送记录(全是她签名)、孩子画的“妈妈陪我玩”的画,还有刚拿到的家政证书,证明自己能赚钱养娃。最终法院不仅把女儿判给她,还让丈夫每月付2500元抚养费,直到孩子成年。
四、离婚前做好3件事,不吃亏
1. 收集“付出证据”,别让辛苦白费
家务证据:孩子的疫苗记录、家长会通知(你签字的)、老人的护理缴费单;
协助伴侣的证据:帮对方处理工作的聊天记录、客户感谢信息;
放弃工作的证据:原单位离职证明、和伴侣的聊天记录(如“你安心上班,家里我来管”)。
2. 摸清共同财产,防对方隐瞒
记下房产、车子的信息(房产证号、车牌号);
查伴侣的工资流水、纳税记录(可让律师申请法院调查令);
若发现对方偷偷转钱给亲友,保存转账记录,起诉时能要求对方少分财产。
3. 主动要补偿,别不好意思
这是法律赋予你的权利,协商时直接提,对方不同意就起诉。别觉得“夫妻一场没必要”,你多年的牺牲,值得这份认可。
最后想说:全职爸妈不是“家庭的附属”,而是“隐形的顶梁柱”。你用时间和精力撑起家庭,这份付出不该被忽视。法律给的财产分割、家务补偿、抚养权优势,就是为了让你的辛苦有回报。如果正面临离婚,别慌也别退,整理好证据,勇敢维护权益——你值得被公平对待,也能带着应得的一切,开启新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