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能申请婚姻无效?不只是夫妻!3 类情形 + 申请主体讲透
“我表妹不到 20 岁就嫁了,我能帮她申请婚姻无效吗?”“老公偷偷和别人领证,我爸妈能去告他重婚吗?” 提到申请婚姻无效,很多人以为只有结婚的男女双方才有资格,其实法律还赋予了 “利害关系人” 申请权。不过,不同的无效婚姻情形,能申请的主体不一样。今天结合《民法典》及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,把 “谁能告、告什么” 拆解开,让大家一看就懂。
一、先划重点:只有这 3 种婚姻,才是 “无效婚姻”
不是所有有问题的婚姻都能申请无效,《民法典》第 1051 条明确规定,只有满足以下 3 种法定情形之一,婚姻才会被认定为无效,其他情况(比如 “被欺骗结婚”“婚后感情不好”)只能通过离婚或撤销婚姻解决:
1. 重婚:“一脚踏两船” 的婚姻无效
一方或双方已经有配偶(和别人登记结婚),又和第三人再次登记结婚,哪怕没办婚礼但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(构成事实婚姻),都属于重婚,这段新的婚姻无效。比如小张已有妻子,却又和小王偷偷领证,小张和小王的婚姻就是无效婚姻。
2. 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:近亲结婚无效
双方是直系血亲(比如父母与子女、祖父母与孙子女),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(比如叔侄、表兄妹、堂兄妹),这样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无效。比如小李和表妹(三代以内旁系血亲)为 “亲上加亲” 领证,这段婚姻符合无效情形。
3. 未到法定婚龄:年龄不够的婚姻无效
男方未满 22 周岁、女方未满 20 周岁就登记结婚,属于未到法定婚龄,婚姻无效。需要注意的是,若后来双方都达到了法定婚龄(比如男方满 22 岁、女方满 20 岁),“未到婚龄” 的无效事由会消失,婚姻会从 “无效” 转为 “有效”,之后再想分开,只能走离婚程序。
二、核心:不同无效情形,申请主体不一样
申请婚姻无效的主体分两类 ——“婚姻当事人”(结婚的男女双方)和 “利害关系人”(近亲属、基层组织)。婚姻当事人随时能申请,但利害关系人能否申请,要看具体是哪种无效情形:
1. 因 “重婚” 申请:4 类主体都能告,范围最广
重婚不仅伤害配偶,还违背公序良俗,所以申请主体最多,除了婚姻当事人(重婚中的双方),还有 3 类利害关系人能申请:
重婚者的近亲属:比如重婚者的父母、子女、兄弟姐妹、祖父母等;
被重婚者的近亲属:比如被欺骗的原配(小张的妻子)的父母、子女等;
基层组织:比如重婚者或被重婚者所在的居委会、村委会,以及工作单位(如公司、学校)。
举个例子:小张重婚,他的妻子(被重婚者)、小王(重婚对象)可自己申请无效;小张的父母、小王的父母(近亲属),甚至小张所在的居委会(基层组织),都能向法院申请确认 “小张和小王的婚姻无效”。
2. 因 “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” 申请:仅限 2 类主体
这类无效婚姻的申请权,只属于 “婚姻当事人” 和 “双方的近亲属”,基层组织不能申请。“双方的近亲属” 包括婚姻当事人各自的父母、子女、兄弟姐妹等。比如小李和表妹结婚,小李、表妹(当事人),以及小李的父母、表妹的父母(双方近亲属),能申请婚姻无效;但他们所在的村委会,没有申请资格。
3. 因 “未到法定婚龄” 申请:也是 2 类主体
和 “近亲结婚” 一样,能申请的只有 “婚姻当事人” 和 “双方的近亲属”。比如 19 岁的小陈和 21 岁的小吴领证(女方未到 20 岁、男方未到 22 岁),小陈、小吴(当事人),以及他们的父母(近亲属),能申请婚姻无效;若后来两人都到了法定婚龄,就不能再申请了。
三、申请时必看:3 个关键细节别踩坑
1. 只能找法院申请,民政局不管
过去民政局能直接确认无效婚姻,但现在根据《民法典》规定,确认婚姻无效只能通过法院诉讼解决。哪怕明眼一看就是重婚,也得向法院起诉,由法院出具《民事判决书》确认无效,别跑错地方找民政局。
2. 利害关系人要提供 “关系证明”
近亲属申请时,得向法院提交 “亲属关系证明”(比如户口本、派出所开的亲属关系证明),证明自己和婚姻当事人是近亲属;基层组织申请时,要提供 “情况说明”(比如居委会盖章的证明,说明婚姻存在重婚等无效情形),否则法院可能不受理。
3. 婚姻无效的后果:相当于 “没结过婚”
法院确认婚姻无效后,这段婚姻从 “登记那天起” 就没法律效力,双方相当于从来没结过婚 —— 不用办离婚手续,财产按 “同居关系” 分(不是夫妻共同财产),子女是 “非婚生子女”,但和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(比如继承权、受抚养权)。
四、最后:申请婚姻无效,不是 “多管闲事”
很多人觉得 “别人的婚姻无效,和我没关系”,但在重婚、近亲结婚、未成年结婚的情况里,申请婚姻无效是在保护当事人权益,也是在维护法律秩序。比如发现亲友被欺骗重婚,帮他申请无效能避免更多伤害;看到未成年人早婚,父母申请无效能保护孩子的未来。
如果身边有无效婚姻的情况,先确认属于哪类情形,再找对应的申请主体(当事人、近亲属、基层组织),通过法院申请确认无效。法律给的这项权利,既是保护自己的武器,也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方式。